搜 索

分类: 报道时间: 所有来源: 关键字:
当前位置 | 媒体看闵行 >> 社会治理
垃圾分类,这事成了!
2018-12-06 来源:文汇报 记者:李静

今年以来,闵行区在大调研活动中积极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富仕名邸(一期)居民区是江川路街道首批八个试点居民区中首个“吃螃蟹者”,7月下旬正式启动至今,居民参与率已达95%,湿垃圾也从原先的日均0.5桶增加到日均六七桶,干垃圾日均产生量减少10桶。在推行过程中,有关部门不断总结经验,建立数据库,为全区域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提供参考借鉴。

傍晚5点半,天色渐暗,闵行区碧江路329弄富仕名邸(一期)居民区两个新改造的垃圾厢房前逐渐热闹起来——步伐匆匆的年轻人、步履缓慢的老人、出门散步的母女,拎着一袋袋分好的生活垃圾,分门别类丢进对应的投放口;然后在水龙头下洗把手,再请守候在一旁的志愿者刷新绿色账户积分,驻足闲聊几句家常后,各自散去,一片宁静和睦。

记者在一旁观察发现,有毒垃圾小桶里空着,其余三大类桶里基本没有混投的,尤其是湿垃圾里没有任何纸巾、塑料袋等其它垃圾。而且,居民投放垃圾过程中全程不用志愿者和物业人员指导。在家提前分清、精准分类投放、湿垃圾全部“破袋”倒,居民是怎么做到的?“两年多蓄力,今年7月发力,居民参与垃圾分类非常积极。”江川路街道社区管理办主任袁夏平如此总结。

一夜撤掉所有垃圾桶,定时定点分类投放

首选富仕名邸(一期)居民区试点生活垃圾分类,江川路街道事先做过一番调查——这里底子好,成功几率大。富仕名邸(一期)是建于2000年的商品房小区,510户居民中大多为本地居民,出租房有52户,10户为空关房。2015年这里就开始推行绿色账户,实行干湿垃圾分类,鼓励定时定点投放湿垃圾。

今年6月起,江川路街道、富仕名邸居民区委员会、小区物业、环卫清运人员、可回收物公司及40多位热心居民志愿者等组团扑在社区忙活,准备垃圾分类的软硬件:把26平方米的垃圾厢房升级为四分类式,干垃圾和湿垃圾各做两个投放口,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各做一个投放口,外加一间两网融合回收服务点和一个小工具房供物业人员使用。由于厢房离小区中心较远,街道还在小区里新增一处垃圾厢房,方便居民使用;另一方面,居委会干部和志愿者登门为居民送上“大礼包”——发放垃圾分类指导资料,逐户面对面讲解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垃圾厢房位置和绿色账户使用方法等,并邀请社会组织和环卫专家分批培训居民,传授垃圾分类知识。

准备妥当后,富仕名邸  (一期)垃圾分类的开局颇有壮士断腕之势——7月27日20:30,楼前所有28组垃圾桶都被撤除,居民需在每天6:30-9:30或17:00-20:00两个时间段到垃圾厢房投放垃圾。富仕名邸居民区党支部书记石晶晶介绍,当晚,撤桶的地方立马摆放上了好看的花箱,并竖起垃圾分类宣传语,指明垃圾厢房方向,引导居民投放。

两周养成垃圾分类好习惯

尽管是各方面条件不错的“优等生”,富仕名邸(一期)最初垃圾分类的质量还是良莠不齐。为此,环卫工人和志愿者每天守在厢房,手把手现场教学,保证分清了再投放。推行两周后,大部分居民的分类习惯基本过关,环卫工人撤去一半;一个月后,环卫工人全部撤走,居民能够独立分类投放垃圾。63岁的居民志愿者张强华每天守在垃圾厢房旁,见证了这一变化过程:“一开始有的居民可能嫌麻烦,在家没分好就来扔垃圾,但是两周后好习惯就逐步养成了。”

最初的一个多月里,40多名居民志愿者和街道、居委会工作人员冒着酷暑守在垃圾厢房旁,除了指导居民分类,还记录每家每户的投放习惯。“如果三四天都不来扔垃圾,我们就打电话问一下,如果一周多不来,就上门面对面沟通。”石晶晶说,“我们做了一个定时定点投放统计数据库,记录每日投放人数、每户投放次数和质量等数据,分析居民参与度以及不参与的原因;发现问题,就主动与居民沟通,逐个引导说服。”

通过面对面与居民沟通,富仕名邸居委会和江川路街道工作人员也收获了社区治理“红利”——进一步摸清了小区情况,与居民更加熟络,可以有针对性地倾注更多力量关照独居老人、重症患者等特殊居民,而居民们也更加热心参与各类社区事务。

年内布局26个两网融合回收服务点

富仕名邸的垃圾分类有个亮点——垃圾厢房旁的两网融合回收服务点,打通了低价值可回收物无处可去的痛点。服务点可回收生活中大多数的废旧物品,包括废纸张、废塑料、废金属、废玻璃、废织物、家电等,甚至能收旧床垫、旧沙发等大件废家具。“这些大件家具垃圾,3吨的货车,我们街道一天能拉15车。”袁夏平说,“以前这些都由小区物业破拆后外运,但物业力量不够,实在力不从心。现在由两网融合服务点兜底回收,方便多了,居民还可以打热线电话预约上门收。”

运营两网融合回收服务点的上海兴冬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谢师傅介绍,平时回收最多的是报纸、纸板箱、旧书本、矿泉水瓶和可乐瓶等,仅矿泉水瓶一天就能收10多斤,周末更多。此外,大件垃圾和旧家电每周也有不少。

为推进两网融合,江川路街道多方协调沟通,将老江川路599号S4公路下的一处违法建筑改造成两网融合中转站,由兴冬公司在此分类、储存、打包社区收来的可回收物,再中转到再生资源处理公司做进一步处理。据兴冬公司副总经理肖晗介绍,目前,江川路街道已建了19个服务点,今年将增至26个,就近服务居民。此外,中转站的处理能力也将扩容,为将来更多居民区和单位分类垃圾做准备。

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后,富仕名邸的垃圾厢房颜值更高了,一天清洗两次,干湿垃圾定时清运,几乎没有异味。“周边的紫藤新苑、红旗新村等社区的居委会干部和楼组长都来这里取过经。”江川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王春美说。

值得一提的是,江川路街道正在下一盘垃圾分类的“大棋”——按照“大分流、小分类”的技术路径,探索建立居民区、辖区3000多家大小单位、街道广场等全区域所有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大件垃圾、毛垃圾和绿化垃圾等的全流程分类体系,尽可能实现资源化消纳属地垃圾。其中,街道将通过收费调节机制、增加人力、加强管理等措施全面推进单位生活垃圾分类。街道范围内产生的建筑垃圾将制成环保砖材用于围海造田;大件垃圾将由物业和可回收企业破拆分解后,送入资源化处理渠道;对于曾经混在干垃圾里的绿化垃圾,经过源头分类、粉碎后做成有机肥料还田循环利用,改善林地和绿地土壤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