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近年来,上海在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海洋装备等领域涌现出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持续加速扩大“出海”产业化规模。记者日前走访了位于闵行、嘉定的两家企业,了解他们在“科技出海”和产业升级方面的成功经验。
从纳米级汽车膜技术,到自动驾驶激光雷达,上海诞生了一批具备全球竞争力的领军企业。这些企业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重要地位,还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不断扩大国际化布局。3月13日,记者实地探访上海纳琳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禾赛科技有限公司,近距离了解企业在“科技出海”中的创新实践。
以创新实力让世界领略中国“膜”力
3月13日上午,青年报记者走进位于闵行区的纳琳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纳琳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一直深耕纳米新材料领域,主要面向企业端生产提供TPU汽车漆面保护膜(以下简称“车衣”)、PET功能型薄膜等产品,应用于汽车、新能源、光电等行业和领域。
“目前,我们正在美国洛杉矶建造第一个海外工厂。”纳琳威创始人兼董事长肖琳表示,技术自主权是纳琳威出海的核心底气。10年来,公司从材料、工艺、装备、智能控制4个层面不断储备核心技术,以应对市场的千变万化。
纳琳威的出海战略呈现出清晰的阶段性特征。肖琳指出,公司采取“先业务后制造”的策略,前期通过建立全球业务网络积累市场经验,后期聚焦制造本地化以提升竞争力。“过去几年,我们的产品已覆盖全球多个国家或地区和地区,建立了稳定的全球市场渠道。如今,制造出海成为新挑战,尤其是新材料工艺与定制化设备的适配问题亟待突破。”
随后,记者来到了纳琳威隐形车衣体验中心,看到了纳琳威创新研发的防护蓝光的汽车窗膜。它获得了德国莱茵权威认证,让汽车窗膜从“基础遮光隔热”迈入“健康防护”的新阶段,取得进军全球市场的“通行证”。汽车膜产品也通过替代传统涂装环节,减少碳排放,契合欧美市场环保趋势,成为出海潜力产品。
据了解,纳琳威的透明车衣能使汽车常年保持“抛光打蜡”的效果,可以在汽车遭到剐蹭或外部冲刷时,很大程度上保护汽车原厂漆不“受伤”,改色车衣则能为用户带来更好的用车体验。
去年,纳琳威集团与上海交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公司—博尔德航空航天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共同创立专注于大飞机航空膜研发与制造的科技创新企业—飞琳科新材料(南通)有限公司,进军航空减阻膜领域。这一布局不仅完善了产业链,更将中国新材料技术推向高端制造领域,助力大飞机产业绿色转型。
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上海智慧”
2014年创立于上海的禾赛科技是全球领先的激光雷达研发与制造企业。目前,禾赛科技的业务覆盖全球40多个国家,与22家国内外汽车厂商的120款车型达成量产定点合作关系。
禾赛科技战略发展副总裁乐晓磊表示,禾赛科技在产业升级和科技出海方面的核心竞争力是自研芯片、自建工厂,以及新产品和技术落地的速度优势。
3月11日,禾赛科技公布的财报显示,2024年,禾赛收入创历史新高,稳居行业榜首,年度交付量连续4年翻倍,成为全球首家且唯一实现全年盈利的上市激光雷达企业,也是全球首家全年经营和净现金流为正的上市激光雷达企业。
据公开数据,2024年中国市值最高的10家汽车制造商中,有9家已经与禾赛达成了量产定点合作关系;在自动驾驶领域,全球15家顶级自动驾驶公司中,12家使用禾赛的产品作为主激光雷达,包括Zoox、Aurora、Nuro、NVIDIA、滴滴自动驾驶等;在工业和机器人领域,禾赛的主要客户包括美团无人配送车、西井科技、毫末智行等;并正在为宇树科技的机器人提供领先的3D感知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宝马自动工厂驾驶系统(AFW)等多样化场景。2024年12月,禾赛面向机器人市场单月交付激光雷达已超过2万台。连续4年实现交付量翻倍。2025年有望飙升至2-3倍,出货量预计将达120万至150万台,其中机器人领域激光雷达预计将达20万台。
禾赛科技战略发展副总裁乐晓磊告诉记者,禾赛科技在产业升级和科技出海方面的核心竞争力是自研芯片、自建工厂,以及新产品和技术落地的速度优势。
上海市经信委方面表示,上海正在以创新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高端产业引领功能,构建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发挥和用好未来产业试验场“揭榜挂帅”攻关、创新产品目录、投补联动、校企联合创新等机制,全面激活创新技术出海,离岸创新,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上海智慧”和“上海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