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分类: 报道时间: 所有来源: 关键字:
当前位置 | 媒体看闵行 >> 文化建设
展示项目类别为历届进博会之最,在“上海非遗客厅”体验传统新生活
2023-11-07 来源:文汇报 作者:李婷

辫子针起针,长针与辫子针组合编织花蕊,短针、中长针、长针穿插钩花瓣……手指翻飞间,不到十分钟,一个装饰了梅花图案的戒指便在72岁的金龙华手中诞生了。作为本届进博会新闻中心“上海非遗客厅”压轴亮相的动态展示项目,这位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莘庄钩针编织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将于11月10日下午现场演示指尖上的智慧。

为了这场与中外媒体人的互动,金龙华早早开始准备。“这是向世界展现上海非遗风采的大好机会,既要让中外媒体记者参与进来,也要让大家学有所获。”在众多备选方案中,她最终选择了梅花戒指。“梅花是莘庄的一大特色,莘庄钩针编织技艺有50几种针法,这个戒指只用到了五种最基本的针法,容易上手,而且能当场把实物成果带回去做纪念。”

从第一届进博会开始,“上海非遗客厅”每年都在新闻中心开门迎客,以场景化、生活化的方式向来自全世界的朋友展示上海非遗的魅力,成为一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展示上海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独特窗口。今年的“上海非遗客厅”以“非遗新体验、海派会客厅”为策展主旨,动静结合展示117项非遗,项目类别为历届之最,直观呈现上海非遗在融入现代生活中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着力展现“新发展”“新作品”“新成果”“新国潮”。七天里,每天都有一场中医养生体验和一场手工艺互动,让人们在这里“遇见非遗,体验传统新生活”。

遇见非遗,遇见雅致生活

走进“上海非遗客厅”,目之所及皆是非遗。现场以水墨质感的墙体和光带营造出江南民居清丽、明快的风格,采用“海派家具制作技艺”打造的家具简约、灵动,精美的非遗展品错落有致地陈列其间,案几前坐着忙碌的非遗传承人,石库门造型的电子屏幕中滚动播放的项目海报将舞蹈、戏剧、曲艺等无法在现场展示的非遗带入客厅。

今年的一大亮点是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展现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当代传承。以静态展示的作品为例,既有反映上海传统工艺高质量发展的精工细作,例如《梦蝶》海派珐琅宝瓶、以花格榫卯制作技艺做成的天宝葫芦瓶、钩针编织画《千里江山图》等;也有徐行草编制作的茶具、药斑布做成的公仔“辰宝”“卯卯”,绒绣笔记本《东方明珠》等反映非遗新时代发展的文创产品;缂丝首饰、纳西族提梁壶银器、纸戏•玉兔紫砂壶等10余件(套)则是近几年参与中国非遗传承人研培计划的学员作品,体现了上海利用高校的优质资源,将研培与教学科研、学术研讨、产品转化和文化传播相结合,服务全国非遗传承人的成果。

显眼处,采用国家级非遗技艺顾绣绣制而成的《春山渔艇图》,原汁原味重现南宋张训礼的青绿山水小品,很是引人关注。顾绣又称“画绣”,受松江画派的滋养和浸润,形成了将画理融入刺绣技艺、画绣结合的艺术特点。现场陈列的《春山渔艇图》利用丝线的粗细和颜色的变化表现物体的不同质感,最粗用线1/4,最细用线1/80,青绿部分利用退色的方法和虚实铺底绣的技法达到色彩统一、融合,区分远景、中景和近景,画面动静结合,一派生机盎然的春日景象。

可知可感,体验中国传统文化

长期从事非遗研究的复旦大学教授郑土有表示,非遗具有天然亲和力,它的内容和形式为世界各国人民喜闻乐见。这一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其在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和助力中外人文交流等方面大有可为。

静态展示之外,今年的“上海非遗客厅”集结14个非遗项目30余位传承人,每天带来中医养生互动和手工艺体验活动,让中外媒体朋友在可知可感中认识、了解中国非遗。

以“海派家具制作技艺”制作的宋风茶桌和原木系列家具构成了主要的互动区域。在这里,人们可以通过榫卯制作、苏绣、江南茶事、中医药香品调制、海派绣球等七天“七般武艺”的手工艺互动感受非遗的慧心匠意;也可以体验海派中医养生七天七法,从外科、妇科到伤科,领略中国传统医学“循生生之道、助生生之气,用生生之具、谋生生之效”的生命哲学,切身体验传统文化与江南审美带来的雅致、健康生活。

单拿饮茶来说,不仅养生,也能修身养性,更蕴含茶和天下等中国人待人处事之道。11月6日,非遗传人曾红现场带来别具韵味的“江南茶事”,引导大家通过视觉、味觉、嗅觉、触觉、听觉来感受茶的形态、色泽、滋味、香气,静心领悟涤器、煮水、点茶、品饮等过程中的节奏韵律。

“上海的茶艺讲究和清敬雅,它与上海的城市精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曾红一边演示一边介绍:江南茶事涉及的基本内容包括茶品、茶水、茶点、茶舍、茶境、茶仪、茶俗、茶道、茶艺、茶具等。它以茶为核心,以特定的环境氛围为基础,以置茶、烹茶、点茶、斗茶、品茶为形式,以语言、动作、器具、装饰为体现,以饮茶过程中的思想净化和精神追求为内涵,是品茶约会的整套礼仪和个人修养的全面体现,是有关修身养性、情感寄托和人际交往的综合性文化活动和群体性民间风俗。

从业30余年的她一直致力于开展江南茶事相关文献和实物的挖掘、保护和研究,努力恢复江南茶礼、茶仪、茶席,普及七大茶类的冲泡技艺和储存方式,复原各色茶具,研发各式茶点以及茶器茶礼衍生品,让茶文化走进校园、社区、企业、商圈等,使更多人了解中国茶文化。“期望借助进博会这个国际舞台,让中国茶艺与东方美学收获更多新‘粉丝’。”

参与现场互动体验的非遗传承人们虽年龄、阅历、从事领域不同,但各攻其巧,都以一生坚守一艺诠释着匠心的可贵。他们的身后,非遗系列短片《海派百工》第二季的25部新作品循环播放着,进一步展现了上海非遗传承人群的精湛技艺和择一事终一生的坚守。

而除了让大家大饱眼福和过把“手作瘾”,现场还提供非遗美食品尝,哈氏海派糕点、绿波廊点心、沈大成糕团等“舌尖上的非遗”,带来浓浓上海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