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分类: 报道时间: 所有来源: 关键字:
当前位置 | 媒体看闵行 >> 城市建设
跨越半个世纪,这座“上海第一”的水利枢纽在齿轮咬合间不断创新
2025-03-31 来源:劳动报 作者:包璐影

                 

在闵行的莘庄镇有一条特别的马路——东闸路,它的诞生正源自于道路尽头一座跨越半个世纪的水闸——淀东水闸而得以命名。如今,这个水闸的职能也在不断扩容,升级成为了淀东水利枢纽。

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沪上第一座水利枢纽,淀东水利枢纽堪称水利工程的标志性存在。可以说,它承载着半个世纪的治水记忆,也书写着新时代的创新篇章。3月26日,记者就来到了这座“上海第一”的内部核心区域,聆听水利枢纽在齿轮咬合间不断创新的背后故事。

应对汛期未雨绸缪,“一闸降水”缓解城市内涝

“开闸!”下午14时05分,在时针到达退潮点的时刻,指挥者一声令下,淀东泵闸的闸口缓缓升起。

在秒针一圈圈前行的过程中,原来隐藏在水底的闸门横梁慢慢露出真容,生长在此的青苔变得逐渐清晰,这些都是它们日复一日在水中工作时留下的岁月烙印。

直到门底全部拉出水面,开闸工作才算完成,当双闸全部开启后,淀东泵闸正式进入到了排水阶段。原本平静的淀浦河开始了加速流动,水流从内河打开的闸口缓缓流向外河。

 

中控台工作人员正在密切关注水闸排水情况。劳动报记者 包璐影 摄影

眼前这一幕,正是淀东水利枢纽未雨绸缪的最好证明,针对即将来临的梅雨和汛期,这里提早开展设备检测,旨在通过场景模拟操控“一闸降水”,以此来缓解城市内涝。

泵闸在防汛工作中所发挥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汛期中,每一座泵闸的守护者都需要快速地从日常调度的“活水”模式,切换至防汛调度的“排水”模式,实现无缝衔接。

可以说,每一座泵闸站都有着其独有的定位,会针对周边不同的地理环境、河道布局而发挥各自具有针对性的作用。

年排水量5.8亿立方,占青松片全年42%水资源调配总量

“我们这座始建于1975年的水利枢纽,历经多次改造与升级,从传统水工建筑蜕变为融合功能与美学的现代化工程,其背后既有历史的厚重,也有时代的跃动。”市堤防中心淀东管理所所长蔡浩一告诉记者。

淀东水利枢纽的雏形可追溯至1975年,最初,它是由一座三孔节制闸和一座100吨级船闸组成,1978年正式投入使用,成为青松水利控制片的重要防洪屏障。

老水闸的设计虽显朴素,却在防洪排涝、航运通航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在过去的50年里,它见证了淀浦河航道的繁忙,支撑了长三角地区的水运经济,并抵御了多次台风与洪水考验。

2014年,淀东水利枢纽启动改扩建工程。到了2019年竣工后可谓焕然一新,并且实现了技术升级。

 

技术升级后的淀东水利枢纽拥有了3台斜式轴流泵。劳动报记者 包璐影 摄影

“目前,我们有3台斜式轴流泵,总排涝流量达90立方米/秒。”据蔡浩一介绍,如今,这里的防洪标准提升到了千年一遇,而且,还成为了上海中心城区最大的排涝泵闸。

记者了解到,淀东水利枢纽承载的着青松片全年42%的水资源调配总量,牵一发而动全身。尤其是在汛期,这里一年的排水量可以达到5.8亿立方,体量非常庞大。

当了半个世纪的“上海第一”,它依然憧憬未来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上海第一座水利枢纽,淀东水利枢纽堪称水利工程的标志性存在。最难能可贵的是,它不仅“能干”,还“好看”。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根本不会相信,一座“藏”在城市角落的水利枢纽外观竟然像是一个时髦的现代建筑。因此,它总是被人们称为“外形最不像泵闸的泵闸”。

记者越是走近越发现,它突破了传统水工建筑形象,以轻盈的“T”字型布局和铝合金格栅立面,打造出漂浮于水面的观景台。据悉,因为与众不同的建筑外形,淀东水利枢纽还荣获了中国水利工程最高奖“大禹奖”,更加彰显出了科技与艺术的融合。

 

淀东水利枢纽打造出浮于水面的观景台。劳动报记者 包璐影 摄影

当了半个世纪的“上海第一”,淀东水利枢纽依然还在积极憧憬和规划未来。

“淀东水闸是上海第一座通过部级标准化管理考评的水闸工程,目前,我们正按照上海城市精细化管理推进精准运行调度。”蔡浩一直言。

此外,记者了解到,这座枢纽不仅是水利设施,更是城市发展的“项链”与市民生活的“宝地”,旨在依托生态廊道建设,推动水环境与城市景观深度融合,打造“水清岸绿、人水和谐”的样板。

目前,上海水务部门根据统一规划、洪涝分开、高低分治的原则,形成了14个水利片分片治理的格局,配套建设了相应的水闸工程设施,在防洪、挡潮、排涝、航运、灌溉、改善水环境和保护水资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据悉,全市现有水闸设施2994座,它们既是城市发展的“守护者”,也是文明演进的“活化石”。2024年,在上海防御台风“贝碧嘉”“普拉桑”“康妮”及河道生态水位管控等工作中,全市水闸工程就牢牢守住了防汛安全、生态保护防线。

当机械齿轮咬合江河脉搏,涌动的不仅是万顷碧波,更是人水共生的千年智慧。从老水闸到新地标,淀东水利枢纽的故事是上海治水史的缩影——在守护安澜的使命中不断创新,在技术突破中注入人文关怀,以水为脉,续写城市与自然共生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