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分类: 报道时间: 所有来源: 关键字:
当前位置 | 媒体看闵行 >> 政治建设
民之所望改革所向
2024-08-05 来源:人民政协报

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

民之所望,改革所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如何从老百姓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发力点和突破口,让更多人享受改革成果?全国政协委员们结合本职工作及履职工作,话体会、谈落实。

——编者

全国政协委员龙墨:

完善残疾人权益保障共享幸福美好生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既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也是新征程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长龙墨说。

从专业听力师到从事助残公益事业,有着近30年残疾人工作经历的龙墨,参与并见证了我国残疾人事业的迅猛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残疾人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对发展残疾人事业提出一系列明确要求。残疾人工作成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残疾人事业进一步实现了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龙墨表示,经过各级残联组织和相关部门持续不懈的努力,一系列改革措施落地有声,残疾人的急难愁盼问题被一一击破,残疾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成色越来越足。

这些年来,龙墨欣喜地看到,残疾人康复服务水平持续提升,辅助器具产业加快发展;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医疗康复与特殊教育全面深度融合,残疾人受教育权益进一步得到保障;残疾人就业扶持和就业服务力度不断加强,残疾人就业成绩斐然;残疾人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残疾人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我国现有残疾人约8500万,背后就是8500万个家庭。做好残疾人工作是事关党和国家发展的大事,让广大残疾人安居乐业、衣食无忧,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既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体现,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龙墨如是说。

“可以说,过去30年来,残疾人事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好到优。”龙墨表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继续实现从优到精,就要围绕残疾人日益多元、个性化需求,进一步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为他们提供更加精准、更为精细的专业化服务,从而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

“今年全国助残日的主题是‘科技助残共享美好生活’。”龙墨表示,进入新时代,科技的进步为残疾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希望与机遇。从听力障碍者的辅助设备到智能轮椅、再到为视障人士设计的导航技术,每一项科技创新都在努力弥补残疾人因身体残缺而带来的不便,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在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科技助残仍是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面。”龙墨建议,要支持科研机构、企业围绕残疾人需求,研发推广更多科技产品,助力残疾人出行、交流、学习、工作更加安全便利,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

“在组织的信任和支持下,我连任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为残疾人、残疾人工作者代言,是我不变的职责使命。”龙墨表示,未来将进一步学习好贯彻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残疾人事业作出更大贡献,助力他们在新征程上共享幸福美好生活。

全国政协委员蒋毅:

回应新时代,护航“心”健康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接受记者采访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长蒋毅表示,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保障人民心理健康工作的高度重视。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推进新时代社会治理创新的题中要义。”蒋毅表示,心理健康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幸福安康、影响社会和谐发展,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一项源头性、基础性工作,有助于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和科研工作者,蒋毅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心理健康发展放在心上、化为行动。近两年履职中,他尤为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

蒋毅注意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呵护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是其中重要一环。目前心理健康问题呈现‘低龄化’发展趋势。”在蒋毅看来,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应面向全社会、全人群、全周期。“老人、残疾人等都是在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群体,要为他们及时提供更多关爱和帮扶。”蒋毅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心理服务工作,并取得了积极成效。”但蒋毅在调研中也发现,我国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因起步较晚,社会心理服务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还很突出。

“随着公众精神文化和心理精神需求的日益增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上显现出理论实证研究缺乏、体制机制不健全、专业服务队伍数量不足、服务能力和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蒋毅介绍说,目前我国精神科医生有近6万人,心理咨询师130万人左右,学校、企业、社区等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数量、资质情况和服务质量等尚没有统计数据,但整体情况不容乐观。从数量及质量来看,目前心理健康人才均无法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专业心理健康服务的迫切需求。

“要重视心理健康专业人才培养和服务网络建设。”蒋毅建议,适量增加院校和科研机构相关专业的招生比例,在各级医疗、教育机构和社区增设服务岗位,健全职业化培训、管理和督导体系;鼓励社会组织和企业从事相关服务,加大行业扶持和监管力度,构建覆盖全社会的人才培养使用路径;统筹开展结对帮扶、跨区合作,鼓励专业人才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方式为基层医护和服务人员开展指导培训,提升其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

“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实际上也给我们专业研究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蒋毅认为,从基础研究、探究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并研发科学客观精准的应对方法,再到测评、培训、咨询服务、危机干预、保障评估体系等,都需要积极响应中国式现代化对心理健康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不断结合新的实际探索推进心理健康工作本土化、一体化的理论创新,助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张军萍:

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闵行区莘庄镇康城社区党委专职副书记张军萍深有体会。她表示,“社区离群众最近,是党联系基层群众的‘神经末梢’,因此要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推动健全社会治理体系,真正为居民们办更多实事、好事。”

张军萍在上海市最大社区——上海康城做了10余年的“大家长”。10多年来,她以党建引领带动基层有生力量,让这个拥有4万名居民的特大型社区实现了从“大乱”到“大治”的华丽蜕变。

“刚来这个社区时,人口密度大,利益诉求多元,基层矛盾纠纷多样。”张军萍说,全面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金钥匙”,就在于发动群众、依靠群众,“通过聚合社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为居民们更好地融入所在的社区和城市搭建平台,增强其归属感、安全感,实现了社会矛盾在源头的有效化解。”

“非机动车停放场所改造是我们社区近段时间以来的一件大事。”坡道改造、增加充电设施、增加消防喷淋……张军萍告诉记者,这些简单小事却涉及到多方利益,如何把“众口难调”转化为“众人拾柴”一直是她工作中的“重头戏”。

“社区居民应该被赋予参与社区治理决策的权利。他们可以通过投票或参加公开的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更好地维护自己和社区的合法权益。”张军萍介绍说,康城通过“打造一个党群服务体系、选举一个业委会班子、提升一个议事机制、组建一支美好社区合伙人团队、开展百场主题活动”等具体行动项目,持续营造“人人都是美好生活合伙人”的良好社区氛围。

“把实事项目真正办好办实,关键要把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念融入党群服务体系建设的全过程。只有这样,‘人多’的‘难点’才能化成人心的力量。”张军萍笑着说,依托这样的“康城经验”,建设“大食堂”、非机动车管理等问题都在一次次讨论和交流中得以解决。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关系民生福祉的重要举措。”张军萍把康城的成功经验,归功于人民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就是要发挥好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不断提升基层工作者的共情能力、引领能力、专业能力和协调能力,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作为妇联界别的政协委员,张军萍在社区工作中格外关注妇女儿童权益保障,“《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指出,要健全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制度。”

“作为一个超大型社区的‘大家长’,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为健全保障妇女儿童权益作出自己的贡献。”张军萍坦言,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值得做。“比如利用家门口的服务站做好托育服务,盘活社区公共用房空间,缓解社区部分年轻妈妈们的托育需求;为青少年搭建实践平台,鼓励孩子们通过各种方式参与社区建设,同时,通过学校、家庭、社区三方联动,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张军萍说。

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推进什么。全会提出“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4万名居民的“大家长”,张军萍感受颇深,也深感重任在肩。她表示,要把学习好贯彻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始终牢记自己的使命任务,坚持党建引领,强化人民的主体地位,依法保障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努力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