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分类: 报道时间: 所有来源: 关键字:
当前位置 | 媒体看闵行 >> 社会民生
敬老院里的“年轻人”带来久违的活力
2019-08-13 来源:文汇报 记者:王嘉旖

对90岁的钱婆婆来说,65岁的老邻居周红是妥妥的“年轻人”。这是上了年岁的人对“年轻”二字的另一种解读。

多年前,行动日渐迟缓的钱婆婆住进了闵行区莘庄镇敬老院。陪伴她的,是平均年龄近85岁的院友们。四季变换,她与院友们看到的都是同一片景致。不过,莘庄镇敬老院打开了“大门”,吸引来更多“年轻人”,素来宁静的敬老院变得热闹起来。嬉笑声、谈天声交织在一起,养老院里重现久违的活力。

对于像周红一样走进敬老院的“年轻老人”而言,在为院内老人带来活力的同时,也拓宽了自己的生活半径。

“年轻老人”来这里找便利找快乐,也找到一种“类亲子关系”

在许多人看来,父母是“人生来处”。但年过六旬,许多人成了家中长辈,下面是自己的儿辈、孙辈。不过,当孙辈也开始上学、乃至独立生活后,习惯待在家里的老人往往一下子失去了生活重心。

自莘庄镇敬老院打开“大门”后,周红来这里的次数肉眼可见地增多——原先要一两周才来一次,如今天天准时报到。“大门”未开时,周红主要来这里探望她的老邻居——90岁的孤寡老人钱婆婆。而“大门”打开之后,周红彻底将莘庄镇敬老院纳入了自己的日常生活圈。

最吸引周红的,无疑是位于敬老院二楼的卡拉OK房。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周红,将唱歌视作她们那个年代的抖音,“我们那个时候都是用唱歌来交朋友的”。但周红们大多只能把居委活动室当作练唱地点。活动室条件有限,既没有大屏幕,也没有麦克风。在敬老院里的各类设施、活动向社区老人开放后,周红欣喜地找到了敬老院里这个硬件设施齐全的卡拉OK房——从屏幕到麦克风应有尽有,甚至还有专门的社工帮老人点歌。

不过,能让周红天天来敬老院准时报到的,除了齐全的硬件设备,还有在此找到的“类亲子关系”——日积月累的点滴相处可以改变很多东西,比如周红与钱婆婆。

在敬老院对外开放之前,由于探望时间有限,周红与钱婆婆之间的聊天仅止于过去老邻居街坊之间的闲话家常。但随着周红来敬老院的次数增多,她与钱婆婆之间的关系又升温了。“就像跟父母一样天天见面,这种亲密感马上就有了。”从要找话题聊天,到自然而然的情感流露,熟悉的邻里关系就在这一天天的亲密相处中进阶为一种“类亲子关系”。

从一片冷清到人气旺盛其乐融融

周红的频繁到来,不仅使她与钱婆婆之间的关系不断升温,也让院里的许多老人养成了新习惯。人称“总管”的钱益旗就是其中一位。

由于双下肢肌肉萎缩,无法站立行走,61岁的钱益旗很多年前就住进了莘庄镇敬老院。每天坐在轮椅上的日子平淡无奇,但钱益旗有个应对平淡生活的特殊方式——“记忆”。从每一位工作人员的上班时间,到每位来访者的车牌号,他总是记得清清楚楚。这些琐碎的日常细节就是他平淡生活里重要的新鲜感来源。

自周红到来后,“总管”养成了一个新习惯——哼歌。敬老院内的卡拉OK房十分宽敞,容下二三十个老人一起合唱不成问题。但平时主动活跃、什么都管的“总管”钱益旗一到卡拉OK房,整个人就会“收敛”一些:他总是推着轮椅、坐在人群最外圈。但若仔细注意他的嘴型,就会发现,他一直在轻声哼歌,一首都不落下。

卡拉OK房被挤得满满当当,居于“C位”、拿着麦克风的老人大声领唱,一旁的老人们轻声哼歌,一派其乐融融的场景。但就在不久前,这里还是一片冷清场面。“高龄老人大多行动不便,也没有特别会唱的人带唱,自然人气不旺。”莘庄镇敬老院副院长金萍萍道出了卡拉OK房此前空有设施、人气不足的原因。

在老年大学学了四年声乐的周红颇有点“科班出身”的味道,在她的带领下,更多社区老人开始踏足敬老院,也将活力与热情带到这里。在一首首经典红色老歌里,许多老人寻回了年轻时的那份激情。

金萍萍发现,老人们对于服务品质有了越来越高的追求。“他们并非对一些服务没有需求,而是市场上尚不具备供应能力。”此次公办养老机构向社区老人开放就是一次挖潜老人养老服务需求的新尝试,以此为起点,老人们的更多养老需求未来有望被一一满足。